地方城投大量拿地安全吗

安全,地方城投公司也有自己主动拿地的意愿,拿地后也有自己的用途,比如:
(1)拿地用于市场化经营的房地产开发业务。
也就是和一般的开发商一样,通过公开市场拿地、建房、销售。这种情况下,区域内地产销售情况正常,土地成本主要由城投后续地产经营性销售回笼覆盖。
(2)拿地用于棚改项目或者保障住房建设项目。
这类项目,通常建成后由政府回购,虽然城投承担了拿地成本与后续建设,但地方政府通常会通过返还土地款或者打包返还的形式给到城投回款。
市场化经营和修建棚改安置房项目按理说每年需求应该差不多才对,那么,为什么偏偏在近两年出现城投公司集中拿地的情形呢?
2021年集中供地以来,土拍热度高开低走。在2021年一批次市场火热的阶段,规模房企积极拿地,而在土地市场热度急剧下滑进入“寒冬”后,民企“消失”。
尤其是从2021年三季度开始,除了央企国企外,地方城投“平台类”公司的身影也出现得更加频繁,表现突出、成为拿地主力。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市场下行,没有更多的民企参与拿地,城投公司被迫走上战场,兜底拿地,以防范土地大面积流拍,让数据不那么惨淡。
经常和地方政府打交道你就知道,土地挂牌出来流拍是一件十分丢脸的事情,往往是会被认为工作失责,严重的情况下国土局局长可能还要被追责…
因为流拍就代表当地的市场吸引力不够了,客户的信心就会减弱,市场疲软开发商就更不会来,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城投公司低于市场价拿地,建的房子可以是商品房吗

城投公司是地方政府的菜篮子,只要土地财政存在,一直会演下去,低价拿地低价土地同样是作为商品房出售。

财政部要求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地方城投平台拿地将迎规范化

2022年以来,受到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的影响,土地市场也有所承压。与往年拿地TOP10房企中总有几家头部民企的身影不同,今年土拍市场里,被称为“央国平”的央企、国企、城投平台成为绝对的主角。然而,财政部最新出台的政策,或将对当前“央国平”主导土拍市场的格局产生影响。
10月13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财预〔2022〕126号,下称“126号文”),其中提到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进一步规范地方事业单位债务管控,建立严格的举债审批制度,禁止新增各类隐性债务,切实防范事业单位债务风险。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记者表示,这一政策说明,虽然当前各地土地财政压力比较大,但是以国企名义拿地来变相做大土地出让收入的做法依然不可容忍。
不得虚增土地出让收入
根据126号文,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仍有个别地区或部门未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出现“三公”经费不降反增、年底突击花钱等问题。为此,财政部要求进一步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其中就提到不得虚增土地出让收入和财政收入。
严跃进指出,此次政策的出发点在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缓解当前财政收支矛盾,但也不经意间提示了以“央国平”名义拿地来变相做大土地出让收入的风险。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土地市场降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8月房企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49.7%。而根据中原地产研究院统计,截至10月15日,全国拿地总金额TOP10房企中,除了深耕杭州的民企滨江集团和国资控股的万科以外,清一色都是央企或国企。几年前,碧桂园、融创、龙湖等民营企业都是TOP10的常客。
根据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8月1日发布的报告指出,全国300城经营性土地6月份总成交建筑面积为7803万平方米,环比下降41%,同比降幅近五成。企业拿地层面,仍有近四成房企投资停滞,即便是核心城市火热地块带动整体土拍有所回暖,但仍少见民企身影。
广东省城乡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向记者解释,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地方政府出让的地块很多都是由地方国企,特别是区一级的国企和城投平台拿地。这种拿地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为了托底土地市场,维持当前土地的价格水平。
城投平台不再“兜底”
事实上,在“央国平”三类企业中,相比21家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的央企和国资委管理的国企,受地方政府、财政部门监管的城投平台拿地的潜在风险更受舆论的关注。
根据中泰证券研报,2022年1-9月,城投拿地金额占全国土地出让金比重为11.77%。江西城投拿地占比最高,为26.59%,江苏、湖南、四川、重庆4个省份城投拿地占比在15%-25%之间。全国范围内,嘉峪关市、黄石市等5个地级市城投拿地占比在50%以上;遂宁市、岳阳市等18个地级市城投拿地占比在30%-50%之间;盐城市、常州市、宜昌市、绍兴市、柳州市等30个地级市城投拿地占比在20%-30%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城投拿地占比较高的城市,大多是三四线城市。“城投类企业拿地是今年各地土地市场的一个新特点,但显然有托市的动机。”严跃进指出。
合硕机构首席分析师郭毅向记者指出,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央企国企拿地肯定是没问题的,现在主要问题就是城投在兜底,兜底就会产生更多的风险。比如,一些本身市场价值不是特别优越的地块,做房地产开发的房企普遍对它的价值不太认同,最后城投来兜底。但是城投又没有优秀的开发、产品打造和营销能力,这种情况下项目就有出现亏损的风险。
上述中泰证券研报指出,在土地市场景气偏弱时期,城投公司参与土拍,一方面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土地,在未来土地升值后获得收益;但是另一方面,大额的土地购置也会带来城投公司的资金占用压力,增加外部融资需求。
李宇嘉指出,虚增土地出让收入还可能会导致助长地方政府无序支出土地出让收入。因为土地出让收支并非预算内收支,地方政府通过“央国平”来收支的这部分没有经过严格的审计,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形成隐性债务风险。
此外,126号文还要求2023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继续按照“只减不增”安排,地方财政也要按此原则从严从紧安排“三公”经费。严禁事业单位用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等行为。
并且,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在坚持严控一般性支出,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同时,要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持续整治违规收费行为,坚决防止收过头税,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不增加市场主体负担。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各项减税退税降费政策,确保应减尽减、应退尽退,依法打击各种偷税、漏税、骗补等行为。

新年首拍收金54亿 建业回归土地市场与郑州楼市冷暖



观点网 2月7日,刚过完春节周期的郑州迎来2023年首批集中供地。
本场土拍出让11宗住宅用地,包括中原区3宗,管城区2宗,郑东新区、金水区、惠济区、高新区、二七区、上街区各1宗地块,总面积62.14万平方米,起始价共计90.6亿元。
最终,除郑东新区1宗地块流拍外,剩余10宗地全部底价成功出让,总成交价53.84亿元。
从结果看,本次郑州拍地总体表现仍较为平淡,大部分地块由城投平台公司托底成交。
但“河南王”建业地产联袂广州富力的落子,还是给市场带来了一丝暖意。
地方平台托底
拿地企业中,郑州中原城市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竞得地块最多,以旗下3家企业包揽郑政出〔2022〕63号(网)、郑政出〔2022〕68号(网)及郑政出〔2022〕69号(网)这3宗位于中原区的地块,成交价共11.5亿元。
郑州泰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惠美城建)则摘得本次成交地块中价格最高的1宗。该地块编号郑政出〔2022〕70号(网),位于惠济区天元路南、鲁河路西,面积11.93万平方米,容积率1.1-3,规划用途为城镇住宅,成交价15.38亿元,楼面价4295元/平方米。
有业内人士指,该宗地为毛庄村合村并城项目改造用地,原本是位于郑州市惠济北大学城的万科民安云城项目后期用地,交通、商业配套较好,但最终万科并未出手。
实际上,本次土拍挂牌价格最高的是郑政东出〔2022〕11号(网)地块,竞拍起始价为36.77亿元。
由于地块所处为郑东新区配套较成熟区域,地理位置优越,因此在本次郑州土拍中最受关注。然而,可能是体量太大价格较高,继去年郑州第三批集中供地流拍后,本次该宗地再次流拍,令市场颇为意外。
资料显示,该地块位于郑东新区永平路北、黄河南路西,土地使用权面积18.27万平方米,用途为城镇住宅用地、零售商业、餐饮、旅馆用地兼容商务金融用地等。地块产业用地定位为粮食产业总部及科技研发基地,拟打造集总部、科研、高端商贸、高端商务酒店、文化博物馆、配套住宅等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项目。
另一宗出让价格较高的地块郑政出〔2022〕67号(网)被中豫置业(郑州)有限公司12.39亿元摘得,成交楼面价5346元/平方米。
该宗地位于金水区慧城大道(金城大道)南、崇礼路(景泰路)西,面积9.27万平方米,用途为城镇住宅,容积率1.1-2.5。
市场观点认为,这块地与杨金金科北珑铂樾项目有关,但金科股份目前依旧深陷债务泥沼,或许并无余力拿下此地。
除此之外,管城建设、二七区政通新地开发等地方平台公司亦有所获,1家郑州当地企业郑州顺邦置业有限公司以7619万元竞得上街区宅地,成为本场土拍唯二民企拿地之一。
建业回归与暖意
第二宗被民企拿下的是位于高新区的郑政高出〔2022〕11号地块,竞得者为郑州建泓置业有限公司,成交价4.93亿元,楼面价3574元/平方米。
股权穿透结果显示,建泓置业背后控制人系建业及广州富力地产,权益比例分别为65%、35%。
该地块位于高新区五龙口南路南、电厂路东,面积2.83万平方米,从位置上应看是富力与建业打造的盛悦居项目后续地块。
中期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建业地产通过招拍挂和股权合作获取土地约26.6万平方米,新增储备建筑面积约88.6万平方米。其中,通过招拍挂在郑州摘得的地块仅1宗,面积共5030平方米,花费金额0.74亿元。
在2022下半年郑州第二批、第三批集中供地上,同样几乎未见建业地产身影。
尽管本次拿地规模较小,但作为深耕河南的头部房企,建业回归郑州土拍依然释放出了积极信号。
楼市暖意也体现在供需两端的政策上。
1月29日,郑州部分银行首套房贷利率宣布下调,最低降至3.8%,减50个基点,二套利率不变。
本次调整之前,郑州首套房按揭贷款年利率普遍执行4.1%的标准,这意味着郑州首套房利率进入“3”时代,新签客户将能省下一笔钱。
另一方面,与郑州2023年首场土拍同一天,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
会议明确,今年将进一步规范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逐步提高预售门槛,以郑州、开封为试点,积极探索预售制度改革和现房销售。
同时,推动房地产企业做强一批、整合一批、转型一批、出清一批,支持房地产企业向商业、文化、旅游、物业管理、住房体检、住房养老等延伸,由开发商向城市综合服务运营商转型。

财政部要求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

2022年以来,受到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的影响,土地市场也有所承压。与往年拿地TOP10房企中总有几家头部民企的身影不同,今年土拍市场里,被称为“央国平”的央企、国企、城投平台成为绝对的主角。然而,财政部最新出台的政策,或将对当前“央国平”主导土拍市场的格局产生影响。
10月13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财预〔2022〕126号,下称“126号文”),其中提到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进一步规范地方事业单位债务管控,建立严格的举债审批制度,禁止新增各类隐性债务,切实防范事业单位债务风险。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一政策说明,虽然当前各地土地财政压力比较大,但是以国企名义拿地来变相做大土地出让收入的做法依然不可容忍。
不得虚增土地出让收入
根据126号文,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仍有个别地区或部门未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出现“三公”经费不降反增、年底突击花钱等问题。为此,财政部要求进一步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其中就提到不得虚增土地出让收入和财政收入。
严跃进指出,此次政策的出发点在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缓解当前财政收支矛盾,但也不经意间提示了以“央国平”名义拿地来变相做大土地出让收入的风险。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土地市场降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8月房企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49.7%。而根据中原地产研究院统计,截至10月15日,全国拿地总金额TOP10房企中,除了深耕杭州的民企滨江集团和国资控股的万科以外,清一色都是央企或国企。几年前,碧桂园、融创、龙湖等民营企业都是TOP10的常客。
根据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8月1日发布的报告指出,全国300城经营性土地6月份总成交建筑面积为7803万平方米,环比下降41%,同比降幅近五成。企业拿地层面,仍有近四成房企投资停滞,即便是核心城市火热地块带动整体土拍有所回暖,但仍少见民企身影。
广东省城乡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向《华夏时报》记者解释,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地方政府出让的地块很多都是由地方国企,特别是区一级的国企和城投平台拿地。这种拿地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为了托底土地市场,维持当前土地的价格水平。
城投平台不再“兜底”
事实上,在“央国平”三类企业中,相比21家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的央企和国资委管理的国企,受地方政府、财政部门监管的城投平台拿地的潜在风险更受舆论的关注。
根据中泰证券研报,2022年1-9月,城投拿地金额占全国土地出让金比重为11.77%。江西城投拿地占比最高,为26.59%,江苏、湖南、四川、重庆4个省份城投拿地占比在15%-25%之间。全国范围内,嘉峪关市、黄石市等5个地级市城投拿地占比在50%以上;遂宁市、岳阳市等18个地级市城投拿地占比在30%-50%之间;盐城市、常州市、宜昌市、绍兴市、柳州市等30个地级市城投拿地占比在20%-30%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城投拿地占比较高的城市,大多是三四线城市。“城投类企业拿地是今年各地土地市场的一个新特点,但显然有托市的动机。”严跃进指出。
合硕机构首席分析师郭毅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央企国企拿地肯定是没问题的,现在主要问题就是城投在兜底,兜底就会产生更多的风险。比如,一些本身市场价值不是特别优越的地块,做房地产开发的房企普遍对它的价值不太认同,最后城投来兜底。但是城投又没有优秀的开发、产品打造和营销能力,这种情况下项目就有出现亏损的风险。
上述中泰证券研报指出,在土地市场景气偏弱时期,城投公司参与土拍,一方面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土地,在未来土地升值后获得收益;但是另一方面,大额的土地购置也会带来城投公司的资金占用压力,增加外部融资需求。
李宇嘉指出,虚增土地出让收入还可能会导致助长地方政府无序支出土地出让收入。因为土地出让收支并非预算内收支,地方政府通过“央国平”来收支的这部分没有经过严格的审计,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形成隐性债务风险。
此外,126号文还要求2023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继续按照“只减不增”安排,地方财政也要按此原则从严从紧安排“三公”经费。严禁事业单位用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等行为。
并且,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在坚持严控一般性支出,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同时,要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持续整治违规收费行为,坚决防止收过头税,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不增加市场主体负担。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各项减税退税降费政策,确保应减尽减、应退尽退,依法打击各种偷税、漏税、骗补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