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已于什么时候起正式实施

◇实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可以统一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的确定和调整方法,从而实现地区之间参保职工基本养老金权益的平等
◇参保人数及其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宏观信息,参保者个人的收入状况、缴费情况等微观信息,将得到准确核定
◇实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一项重大工程,要做到“全国一盘棋”,实现制度成熟定型、健康运行,还需要创造一系列必要的条件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已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惠及面广、所需资金量大、社会关注度很高的社会保险项目。从1997年建立以来,该制度不仅为退休职工提供了有效的老年收入保障,也为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积极贡献。
由于采用地方统筹的管理模式,现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框架全国统一,但具体政策在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这就导致地区之间存在社会保险权益差异和制度运行成本差异。
经过多年准备,我国制定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全国统筹的具体实施方案。这就意味着,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经过25年的运行,迎来了全国统筹时代。
社会保障领域重大事件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项目,关系到每个劳动者年老之后的基本收入来源和基本生活保障,影响着用人单位的劳动力成本和劳动者的当期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劳动力市场。
近年来,中央决定把这一制度的统筹层次从省级提高到全国,这是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重大事件,将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有益于职工基本养老金权益平等。根据现行规则,退休职工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是全国统一的,但具体政策存在差异。例如,“中人”过渡系数等参数的具体设置存在地区差异,遗属待遇和丧葬补助金等也有差异;养老金调整方面,各省每年基本养老金平均增幅大体相同,但与基本养老金绝对额、缴费年限挂钩的方式等具体办法各不相同。
这些地区间的差异折射出了参保职工基本养老金权益的差异。实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可以统一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的确定和调整方法,从而实现地区之间参保职工基本养老金权益的平等。
有益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央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社会保障制度也应与之相适应。此前,虽然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率逐渐统一,但由于缴费基数确定方法不同,各地用人单位实际缴费负担也不同,反映出各统筹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基础成本不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规则,但由于缺乏统筹地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依然不顺畅,直接影响着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与统筹层次低直接相关。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全国统筹,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全国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促进区域之间均衡协调发展。
有益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优化。实行全国统筹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将进一步规范,待遇计发与调整和筹资规则将全部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等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在此基础上,国家可以进一步明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职责定位,优化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不断增强其可持续性和制度运行效率。
全国统筹效应积极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积极推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积极效应不断显现。
提高参保信息的准确度。全国统筹之前,各统筹地区之间信息互不连通,导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部分参保信息不准确,影响着参保者权益的准确核定和相关部门的决策。例如,劳动者跨地区流动就业时,部分劳动者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没有及时转移,可能导致同一劳动者在多个统筹地区参保的情况,有可能影响全国参保人数统计的准确度。
实行全国统筹之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将采用同一信息系统,可避免重复统计等现象,参保人数及其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宏观信息,参保者个人的收入状况、缴费情况等微观信息,将得到准确核定。这可以有效保障参保者的合法权益,还将为相关政策研究和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提高待遇和缴费的规范化程度。基本养老金待遇和缴费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要素。这一制度早期实行县级统筹为主,后部分地区逐步提高到省级统筹,因而其待遇确定与调整以及缴费规则,在实践中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尽管最近几年这些规则逐步接近,但地区之间的差异仍然客观存在。
实行全国统筹之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将逐步采用统收统支的方法。在基金支出方面,将实行关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支付的统一规则,各地必须按照统一的基本养老金计发、调整和发放规则,以及其他项目的支付规则。在基本养老保险费征收方面,社会保险部门将与税务部门共同制定,关于缴费基数确定的统一规则和需要在特定时期执行的费率,各地必须严格执行,尤其是随着税务部门征收社会保险费的工作职责全部到位,相关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将持续提高。
缓解中央财政的补助压力。从各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历年的收支情况看,部分地区基金收支有盈余,部分地区基金收不抵支。为了弥补困难地区的基金收支缺口,中央财政20多年来一直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进行补助,且额度不断增加。为了调剂地区之间的基金余缺,2018年起,我国建立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中央调剂制度,为实行全国统筹奠定了基础。
实行全国统筹之后,如果基金收支有盈余的地区未来继续保持盈余,并且基金收支有缺口的地区缺口不再扩大或者扩大不多,则基金盈余地区的资金将被用于弥补缺口。中央财政的补助压力将有所缓解。
扎实推进全国统筹
实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一项重大工程,要做到“全国一盘棋”,实现制度成熟定型、健康运行,还需要创造一系列必要条件。
进一步健全各级政府的责任机制。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地方统筹转为全国统筹,将带来各级政府之间责任关系的变化。
实行省级统筹时,省级政府对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承担最终责任。所以,各地在基金支出方面除了执行中央统一政策之外,可能会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微调,在基金征收方面有一定自主性,基金收支难以平衡的省份还会有财政对基金的补助。
实行全国统筹之后,各地必须统一执行中央政策,在基金支付方面各地不再拥有自主权,但也可能导致部分地区在基金征收方面的工作松懈,从而影响基金收入。所以,必须建立清晰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分担机制,压实各级政府的执行责任。
明晰并统一工资的含义和核定方法。缴费基数是影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的重要因素。从20多年实践看,各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存在不实的情况,一个重要因素是工资统计缺乏统一易行的计算口径。因此,应当由税务、统计和社会保险等部门共同研究,进一步明晰工资的含义、计算方法及统计规则,为准确计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乃至整个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奠定基础。
同时,应科学确定职工平均工资的算法。职工平均工资是确定部分参保人员缴费基数、基本养老金待遇的重要指标,但要注意统计范围的匹配问题。即职工平均工资计算的统计范围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是否一致。如果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暂时仅针对企业,则职工平均工资的统计范围,应该剔除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正式在编人员。
妥善处理转制成本和历史债务。全国统筹意味着,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独立运行、基金独立核算,因而必须厘清责任算清账。明确转制成本由政府承担,并通过财政预算、国有资本划转等途径充实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偿还历史债务。
健全基本养老保险精算制度。作为长期性的制度安排,基本养老保险必须有精算平衡机制。实行全国统筹之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将是一个制度独立运行、基金自求平衡的社会保险项目,因而必须提高科学化水平,更加重视其精算制度建设,明确精算工作的职责。一是制度设计的精算事务,包括制度改革、制度转换、制度整合和重大政策调整等,以科学的人口统计分析为基础,进行政策模拟。二是筹资分析,包括费基、费率、财政补助和缴费人群及变化趋势分析等。三是基金支付分析,包括给付对象、待遇标准的趋势分析。四是结余分析,包括结余量、结余原因、结余规模适度性分析。
持续完善优化制度。改革只有进行时。实行全国统筹之后,仍需在至少三个方面不断深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是明确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职责,是为保障工薪劳动者退休之后具有购买基本生活资料的能力,因此应摆正该制度在老年保障体系中的职责定位和在多层次养老金体系中的职责定位。二是按照保基本原则,增强制度的互助共济性。三是逐步降低群体间基本养老金的待遇差距。

2023年退休养老金将迎来4个全国统一,哪4个?

所谓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指的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全国范围内统一制度规定、统一调度使用基金、统一经办管理、统一信息系统为主线,实现全国基本养老保险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
根据公开报道,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自2022年1月起启动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自上世纪90年代建立以来,从县级统筹起步,逐步提高统筹层次。
第二个阶段,截至2020年底,各省份都实现了基金省级统收统支,解决了省内地区间基金负担不均衡的问题。
第三个阶段,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2022年1月起启动实施 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有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3亿人,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2亿人。

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收入由单位和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利息收入、委托投资收益、财政补贴和其他收入等构成。
截至2021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约4.4万亿元,基金支出约4.1万亿元,基金运行总体平稳。
根据公开报道,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主要原因和目的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等存在差异,各省之间养老保险基金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些省份基金结余比较多,但是一些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重的省份,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压力较大。
二是,中央调剂制度已经建立。作为实现全国统筹的第一步,我国于2018年启动实施了基金中央调剂制度。2018至2021年,中央调剂制度实施4年间,共跨省调剂资金6000多亿元,其中2021年跨省调剂的规模达到2100多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困难省份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三是,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建成。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已于2019年正式上线,为参保人员提供社保查询、参保登记、转移接续、申领失业金等服务,办理社保业务更加方便快捷。
最近有部分退休人员反馈,2023年,养老金或迎来4个“统一”,延迟退休或继续“后延”,是真的吗?
根据退休人员反馈,养老金或将迎来4个统一,该消息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一是,养老待遇的核定方式和规则将进行统一。
二是,全国养老基金将实现统收统支统一规划。
三是,全国养老金发放将统一使用社会保障卡。
四是,全国所有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时间统一。
首先,关于养老待遇的核定方式和规则将进行统一,根据公开报道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自2014年起开始实施,并设置了养老金并轨十年过渡期,旨在实现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和企业职工一样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虽然说目前仍有部分地区养老待遇的核定方式和规则有所差异,但是已经逐步在向全国统一的养老金核定方式过渡,其中包括广东和江苏等地区。

截至2020年底,我国各省份都实现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解决了省内地区间基金负担不均衡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同一省份不同城市养老待遇不同的核定方式和规则的情形。
其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发布的《关于2022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明确,未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批准,不得自行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不得通过设立最低养老金标准等方式变相提高待遇水平。
因此,全国各地区养老待遇的核定方式和规则将逐步统一,但是具体的实施时间尚未明确,具体以当地政策发布为准。
其次,关于全国养老基金将实现统收统支统一规划,由于我国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等存在差异,各省之间养老保险基金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些省份基金结余比较多,但是一些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重的省份,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压力比较大。
截至2020年底,我国各省份都实现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解决了省内地区间基金负担不均衡的问题。
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将在全国范围内对地区间养老保险基金当期余缺进行调剂,用于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这就在制度上解决了基金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困难地区的养老金发放更有保障。

另外根据2023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强化养老托幼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明确提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制度改革,统筹提高养老金、医保、低保等社保待遇标准。
按照上述情况来看,2023年全国各地区预计将继续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制度改革,但全国养老基金何时实现统收统支统一规划,尚未确定,具体以政策发布为准。
再次,关于全国养老金发放将统一使用社会保障卡,根据公开报道,截至2021年末,全国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为13.5亿人,覆盖95.7%人口。
2022年11月,人社部发布2022年三季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主要进展情况。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13.65亿人,电子社保卡领用超过6.4亿人,应用范围持续拓展。
国家和省统一推广社保卡应用的要求,推进使用社保卡发放养老待遇,目的是逐步规范通过社保卡发放养老金以提高待遇存取安全性。
虽然说全国各地区都在推进使用社保卡领取养老待遇或者是其他社保待遇,但是仍旧存在不少地区为了照顾一些特殊需求的老年人,可以保留原有的养老金领取方式,也就是说可以不更换社保卡,通过原有渠道发放养老金,其中就包括80岁以上的退休人员,丧失行动能力,完全没有自理能力的退休人员,以及退休后长期居住境外或者是国外的退休人员。
按照上述情况来看,全国养老金发放将统一使用社会保障卡,是一种趋势,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社会保险待遇发放的安全性,和退休人员使用的便利性。

最后,关于全国所有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时间统一,根据公开报道,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旨在从制度上解决了基金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困难地区的养老金发放更有保障。
进而解决由于我国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等存在差异,各省之间养老保险基金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全国统筹制度实施后,将在全国范围内对地区间养老保险基金当期余缺进行调剂,进而保证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按照上述情况来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并未提及全国所有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时间统一。
因此综合上述情况来看,2023年,养老金或迎来4个“统一”,这样的消息并不准确,具体以当地政策发布为准。
另外,虽然说延迟退休已经被多次提及,但是关于延迟退休是否实施,什么时候具体实施,哪些地区率先开始实施,截至2023年1月全国各地区尚未发布具体实施政策及办法。
因此2023年延迟退休或继续“后延”,这样的消息并不具备参考意义,关于延迟退休的消息,具体以当地政策发布为准。
综合上述情况来看,2023年,养老金或迎来4个“统一”,延迟退休或继续“后延”,这样的消息并不正确,退休人员还需认真甄别相关信息,避免上当。

社保养老什么时候可以实现全国统筹

2022年1月实现全国统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收入由单位和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利息收入、委托投资收益、财政补贴和其他收入等构成。2021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约4.4万亿元,基金支出约4.1万亿元,基金运行总体平稳。

2022年社保全国统筹的省份

我国将从2022年1月开始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截止2022年1月6号,部分省市已经启动全国统筹。江西省于2021年12月底,正式上线社会保险新信息系统,成为全国首个接入全国统筹信息系统省份;山西省社保部门也曾发布公告,2022年1月1日起,将使用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信息系统经办业务。 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切实关系到每个参保退休人员的利益,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越高,参保人享受到的社保权益越平等。而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可以有助于平衡不同省份之间的养老负担,确保养老金在全国范围内按时足额发放。 养老保险的便携性大幅提高,按照现在省级统筹的标准,省内跨区域流动人员不再办理转移接续手续,退休时由待

养老保险进入“全国统筹模式”,将会有哪些变化?

明年全国启动,养老金支付将迎来哪些变化?对人有什么影响?下面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希望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2022年启动养老金全国统筹,实际上是为了提高养老金的利用效率,解决地区养老金差异问题,实现收支平衡。在全国统筹的模式下,养老基金才能真正发挥规模效应,更好地实现增值,提高我国养老水平。从2000年初到今年年初,按照明确的时间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方案将于明年初公布实施,这意味着我国养老保险规章制度建立24年以来,将摆脱地区分割,走向全国统一时期。

“十四五”时期,完成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深化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项重点日常工作。2021年,中级经济会议明确提出“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近日,国务院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工作进行了专业部署。社保养老基金将于明年开始全国统筹。是不是说所有养老金都一样?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国家养老金统筹并不是针对所有被保险人的统一退休养老金。

不同省市的参保人员仍需根据各地区的缴费情况参加社保养老保险,但未来的养老金管理不再是区域性的,而是统一集中管理。在全国养老金计划实施之前,我们已经启动了税务部门对社保的统一管理,建立了养老金中央调整机制,这是2022年全国养老金计划的基础。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改革总体方案》的指示精神即将出台。

此外,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书记金维刚已宣布,2022年1月起,我国将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全国统筹)。接受某金融企业采访的多位权威专家认为,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创建公平、公正、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必然趋势。全国统筹实施后,养老保险基金可以在国内范围内实现互补,存量基金的适用工作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对于被保险人而言,社会养老保险更有保障,其可扩展性进一步提高,地区养老金差异可能会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