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纵三横指的是什么

其中“三横”北线为:虹桥枢纽-北翟高架路-北横通道(在建)-周家嘴路隧道(在建)-自贸区(外高桥);“三横”中线为:虹桥枢纽-延安高架路-延安东路隧道-东西通道浦东大道(在建)-中环;“三横”南线为:嘉闵高架路(九亭)-南横通道-龙耀路隧道-成山路-杨高南路-杨高中路-外环(金海路)。
“三纵”西线为:沪太路-华灵路-岚皋路-泰州路-乌鲁木齐路-东安路-龙腾大道-龙水南路;“三纵”中线为:南北高架-卢浦大桥-济阳路高架;“三纵”东线为:逸仙高架-南北通道(走向为:曲阳路-临平路-公平路-浦东南路-浦三路)-杨高南路。
“三横”中的“北线”组成部分——周家嘴路隧道已于去年开建,建成后,周家嘴路隧道不仅成为北横通道的过黄浦江的衔接点,还能缓解翔殷路隧道等周边交通的车流压力。此外,“三横”中的“中线”组成部分——东西通道浦东大道也在建设中,它将成为浦东的东西方向的快速交通系统。

法律依据:
《上海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
第五条 进行地区开发建设(含旧区改建)必须编制详细规划,详细规划须报市规划局或上海市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建委)批准。
第六条 开发建设单位必须根据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和新区开发建设与旧区改建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市政、公用工程地下设施先行的要求,制订实施方案,集中成片地进行开发建设。
地区开发建设的地段和规模,由市建委根据近期城市建设计划统筹安排。
第七条 地区开发建设应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建筑和建筑群。凡属文物保护单位,必须按照文物保护法执行。其他应予保护的建筑和建筑群,由市规划局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确定保护范围;因公益需要,在规定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的,必须报经市规划局批准。
第八条 城市旧区的改建应贯彻有步骤地疏解旧区工业、交通和人口的方针,重点改建危房区、简屋区以及市政公用设施简陋、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和积水严重的地区。
原有建筑质量和环境较好的庭园住宅、新式里弄住宅等房屋,应予以保留;确需拆除改建的,按市拆迁房屋管理的法规执行。

如何评价北京地铁和上海地铁的规划?

北京和上海的确是两种截然的城市表达形式。北京属棋盘状,道路横平竖直,好在于你可以很明确第一条地铁该怎么建,差在于你该怎么让它成网。上海的今天是列强共同完成的,所以老城区路网盘根错节。 建设规划 两个早期建设的线网其实都有多多少少的问题,只是北京在一些问题上的失误使之影响更深远。 上海城市地质不好,但人为受限因素较小,自从克服施工问题后,地铁建设就走上康庄大道,唯一的问题就是钱了,好在钱在那里不是大问题。如今上海市中心的地铁网络发展比市中心地下空间受限的北京更加健康。通过调整公交走向,地面分流效果非常明显。北京方面,市区客流实在是有点离奇,按理说切向线(大多为环线,或环装)的客流一般都会低于放射线,如果是老线路客流成熟可能会与实际理论有点出入,可是北京地铁10号线成环后客流一举跃居全网第一这点足够显示北京地铁的线网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原因因为之前说的多种问题,市区纵贯线的建设一直不畅。线网图在尘封未变20载后,北京迎来的第三条地铁是从东直门出发一路向北的13号线1期。按照常规理念,南北线和东西线的纵观线为首要,其次才是别的,可是北京一直拖到2005年(有人提醒是2007,那更糟)才通了南北向的5号线,东西向多年来一直都是1号线和八通线一枝独秀,直至2012年6号线通车才打破局面。北京目前的地铁线路编码上10的已有多条,看似是个很成熟的网络。以往轨交建设都是以城区为中心向郊区发展,但是由于扬长避短的规划方针,北京的策略完全相反,9号线1期、15号线,昌平线,等都是直接接入切向线(这也不难理解北京的切向线客流为什么会这么大),所以北京的线网里程其实是有一定水分的,因为这些里程很大一部分是分担郊区的客流,没有对拥塞主城区起到作用。

换乘设计问题

由于早期规划水平的问题,上海4号线以前的线路车站换乘大多存在一些问题。好在之后这样的问题都得到重视,建设周期短基本预留到位。当年很多人老拿北京西直门说事,让人觉得北京地铁换乘一团糟,去年再如北京,发觉1号线的几个换乘站其实比想象的好,只不过很多改造后是单向长通道单向短通道。

车型容量

上海在规划线路时大部分线路都主打国标A型列车,其中1号线与2号线都预留8节编组使得如今运量仍然可观。而为数不多的3条C车线路(5号线、6号线、8号线)都遭遇了预期失误而招致的运力不足。当时专家对上海的6号线的定义是浦东小轻轨,轨宽劣势再加上编组不足使之在建成后的几年立即不能满足浦东膨胀的客流,上海方面已经在开始考虑建设复线来辅助6号线。但北京在这方面就更悲催了。若是说一二号线建的早预期不到,那么奥运前通车的那几条用B车就不懂是谁出的主意。不知当年怎么规划的,北京既有线路里面除了通车的14号线1期那一小节是A型车,其它似乎全是B型(机场快线不详)。这应该是北京地铁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车子不够大,编组又升不上去,能做的扩容方案就是花巨资再建设一条复线。而由于地铁运力受限,地上公交线路不敢大动刀,北京因地铁影响调整的公交线路远没上海多。

超长地铁线

我知道现在稍微看过点知乎的交通迷尤其是霓虹爱好者对于市郊通勤的吹捧几乎在每一个相关问题中都能找见,我承认这方面中国确实存在一定问题,但是过分吹捧市郊通勤前,我们也要看见中国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困难,正是这种困难使得市郊通勤的建设缺乏吸引力。我想那些真正的决策者肯定也不是没想过这些,但是一些因素,例如如果把城铁形式的线路修向外省,那是不是存在本地地皮价值流失这也的问题?我对政策方面研究不深厚,所以不敢发表过多看法。

显然上海和北京共同存在的问题就是对于市郊通勤的理解。一方面受制于铁老大,另一方面受制于地铁才是大都市区大运量交通的唯一选择的观念。北上都有些市郊线路,北京的八通线房山线,上海的9号线11号线,当年这些线路都当做城市地铁来建设,这可能是规划上的失误,也可能是我们人口国情对于惯例做的一种改进。我们可以说城市大饼化的形态影响北京上海修建长地铁的决策,但另一方面正式因为地铁修在那,拥有了那样密集的站距,城市才向今天这样越摊越大。

上海机场联络线开始建设预计2024年完工

上海机场联络线开工建设啦,预计2024年建成。据悉,这是上海市域贴落网中首条新建线路,运营模式也与金山线相同,建成后将实现机场与机场之间的快速联系,大大方便了旅客出行呢。

2019年6月28日,上海又一条东西向快速通道——上海市轨道交通市域线机场联络线工程在梅富路开工。这是上海市域铁路网中首条新建线路,工程计划2024年建成投运,届时虹桥和浦东两大枢纽间预计中转运行时间在40分钟之内。它的运营模式和金山线相同,机场联络线不仅能满足8节编组的停靠需求,部分站点又可灵活地调整为4节或16节编组。工程起于虹桥枢纽,沿铁路沪杭客专东侧、春申塘通道、外环高速S20南侧及迎宾高速S1南侧走行,经过浦东机场,接入上海东站。途经闵行、徐汇、浦东新区3个区,自西向东经过的主要区域有虹桥商务区、七宝、梅陇、华泾、三林、张江科学城、国际旅游度假区、浦东国际机场、铁路上海东站等,与轨道交通线网中多条线路换乘。建成后将实现虹桥国际机场与浦东国际机场快速联系,方便沿线市民和旅客出行。

闵行有哪几个站

机场联络线工程(西段)在闵行区境内长约20.6Km,途径新虹街道、七宝镇、莘庄镇和梅陇镇,设虹桥枢纽站、七宝站和华泾站。

可以与哪些轨交换乘

七宝站可与既有9号线中春路站换乘;华泾站可与在建15号线景洪路站和规划19号线换乘。

另外,三林南站预留了与规划19号线及奉贤线的换乘条件;张江站预留了与规划21、27号线的换乘条件;浦东机场站与轨道交通2号线和磁浮线换乘。众所周知,目前贯穿两大机场的轨道交通仅有地铁2号线,根据百度地图测算,乘坐2号线由虹桥枢纽到浦东机场的理论出行时间约为1.5小时。而机场联络线的出现将大大缩减这一出行时间,为出行于两大枢纽间的人士提供一条全新的快速通道。

以七宝站为例,它距离虹桥枢纽约6公里,低于机场联络线的平均站距,真正实现了“一站直达”,到达虹桥枢纽核心的通行时间,几乎与虹桥商务区“零时差”。据悉,车站与9号线中春路站采用站内换乘方式,通过换乘通道可直接换乘9号线。

地处梅陇的华泾站,目前在建的15号线,还有依据早先发布的《上海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轨交19号线也将经过,未来将有三线换乘。

为何只设9站

机场联络线线路长度68.6公里,其中高架桥梁段长度约7.9公里,地面段长度约4.1公里,地下隧道段长度约56.6公里。共设9站,站与站之间距离较长,这是由于工程采用国铁标准,设计速度目标值160公里/小时。速度较快,线路设站相对较少。

与一般地铁有何不同

不仅可与多条既有或规划的轨交形成换乘,还能与国铁无缝对接。同时,机场联络线不仅能满足8节编组的停靠需求,部分站点又可灵活地调整为4节或16节编组。也就是说,今后国铁车辆可以直接开到市域线上来,这样更加方便和长三角周边城市进行沟通。

机场联络线、嘉闵线是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重点

2018年12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同意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建设6条地铁线、3条市域线共9个项目,规划期为2018~2023年。

本期建设项目要与虹桥机场、浦东机场、虹桥火车站、铁路上海南站、上海东站等主要对外交通枢纽做好规划衔接。市域铁路机场联络线、嘉闵线工程为本期规划的两大重点工程。

机场联络线的实施将实现虹桥国际机场与浦东国际机场快速联系,方便沿线市民和旅客出行。此外,作为上海市东西主轴内的一条快速通道,它也是城市轨道交通网的重要组成,可以提升重点发展地区的轨道交通服务水平。此外,机场联络线将实现沪宁铁路通道和沪杭铁路通道向浦东地区的延伸,进一步增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港竞争力,有利于进一步整合航空、铁路等对外交通资源,优化市域交通运输结构。记者了解到,机场联络线作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闵行区委区政府给予了高度关注,要求区各相关部门全力以赴,积极做好项目建设与推进工作的配合,如期完成了规划选线、环境评估、规划建设等方案公示的配合工作,确保了工程的开工节点。

沪杭高速铁路线介绍?

沪杭高速铁路线(沪昆客运专线-沪杭段),连接上海与杭州,是中国“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络中沪昆客运专线的一个组成部分。
沪杭高铁连接上海、杭州两大城市,由上海虹桥站引出,经松江南站-----金山北站-----嘉善南站-----嘉兴南站-----桐乡-----海宁西站-----余杭站-----杭州东站,并通过联络线与上海站、杭州站相接,正线全长169公里,其中87%为桥梁工程,全线设车站9座。全线最高设计时速为350公里。工程自2009年2月26日动工,2010年10月26日正式通车营运。
工程简介
新建上海至杭州铁路客运专线(以下简称“沪杭高铁”),全线运营长度158.8km,设计速度350/小时,是我国“四纵四横”客运专线路网中沪昆客运专线的组成部分。沪杭高铁途径上海市闵行、松江、金山区和浙江省嘉兴、杭州市,全线共设车站9座。全线采用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牵引供电系统采用AT供电方式,接触网采用全补偿弹性链形悬挂,正线采用CTCS-3级列控系统,春申联络线、笕桥联络线、虹桥动车走行线采用客专CTCS-2级列控系统并设置C2/C3等级转换点。
沪杭高铁,2009年4月15日开工建设,2010年10月26日通车运营,历时18个月。
沪杭高铁主要工程数量:路基长14.9km,土石方约456.951万立方;桥梁40座共138.6km,箱梁3755孔(预制架设3609孔,现浇146孔);全线铺设无砟轨道153.5双线km,铺设无砟轨道板46178块;新铺正线钢轨293.485km、无砟道岔56组;站房总计建筑面积5.1万m,雨棚面积约12.5万m;敷设通信光缆430km,信号电缆887km,电力电缆敷设2072条km,接触网429.966条km;新建牵引变电所3座,分区所3座,AT所7座,配电所3座,线路所3座。
沪杭高铁工程广泛采用了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全线软土分布广泛深厚,成因复杂,多处存在区域地面沉降,地基处理和工后沉降控制极为困难,全线桥梁总长占线路长度比重高达90%。沪杭高铁全线特殊结构桥梁总共有155处,其中36次跨越等级航道,18次跨越高速公路,6次跨越既有铁路,施工之复杂前所未有,特别是跨横潦泾特大桥,主桥为(75+135+135+75)m连续梁,采用超长桩基础,深水墩、水中承台施工;跨越沪杭高速公路和杭州石大路路两处(80+160+88)m自锚上承式拱桥,采用转体法施工,转体重量16800吨,创造了高速铁路拱桥跨度、单边转体自重和软土地基上建桥的“三个世界第一”; 在软土地区上首次成功应用桩-板梁结构上跨地铁隧道;
无砟轨道采用了CRTSⅡ型板式轨道结构,精确设计、精确安装、严格控制铺设质量。在营业线施工的安全控制方面,上跨沪昆正线的桥梁挂篮施工中,首创移动式防护棚架,既为营业线建立起安全屏障,又把对运输的影响降到最少。
沪杭高铁是沪、宁、杭长三角铁路网的主干线之一。本线的建设将在沪杭间构筑起一条安全、方便、快捷的大运能客运通道,对于实现客货分线运输,有效缓解运输紧张状况,推动长三角地区同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沪杭铁路客运专线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沪杭高铁建设管理;总体设计单位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松江南、金山北和嘉善南站站房设计单位为上海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嘉兴南、桐乡、海宁西及余杭站站房设计单位为中南建筑设计院;咨询单位为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线下工程由中铁一局、十局、十一局、十二局、二十四局,中建股份、中交二航局承担;铺轨工程由中铁一局、二十四局承担;站房工程由上海建工、浙江一建、中铁建工承担;四电系统集成施工由中铁电化局、中铁通号集团公司承担。监理由中铁济南监理公司、北京铁城监理公司、北京铁研监理公司承担。铁道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上海监督站对全线建设过程进行了监督。
沿线车站
沪杭高铁从2008年12月26日正式开工,正线全长168公里。在上海境内,有上海虹桥站、松江南站、金山北站等3座车站,在浙江境内则设嘉善南、嘉兴南、桐乡、海宁西、余杭、杭州东站(开通初期停靠杭州站)等6站,共计9站。2008年各大车站的主体结构也基本建设完毕。
除了车站和部分线路条件限制没办法架桥外,其余的线路都是桥梁,“以桥代路”的线路占总线路的87%;再加上沪杭高铁采用的日本新干线道版运用一种新的轨道施工技术,轨枕本身是混凝土浇灌而成,路基不用碎石,铁轨、轨枕直接铺在混凝土路上。采用这种施工技术,列车在行驶中即使遇到弯道也不用减速。
上海虹桥
美丽的上海虹桥站成为上海的一个标志性交通枢纽工程。上海虹桥站地处闵行区,2010年7月1日运营,作为上海虹桥交通枢纽的一部分,上海虹桥站和虹桥机场航站楼相仿,也是一个“大块头”。
虹桥站规模相当于5个上海南站,分三层,地下一层(B1)是旅客到达换乘区,地上一层(F1)是站台区,地上二层(F2)是旅客候车区。和其他车站不同,上海虹桥站在地下一层将“航站楼”和“长途客运站”串联起来,不出站,就可实现航空、火车、客运、地铁“零换乘”。
通道上几乎每隔10米就有一个指示牌,蓝色小火车头代表上海虹桥站方向,绿色小飞机代表航站楼方向,白色巴士代表长途客运站方向。从虹桥站步行到虹桥2号航站楼,只需15分钟。
步行通道上,电子屏随时更新虹桥火车站始发车次、虹桥机场离港航班、虹桥枢纽周边道路信息图、虹桥长途客运发车时刻表。
虹桥站有30个站台,数量超过上海站和上海南站总和,除常规售票窗口,还将陆续设立80多台自助售票机,2008年只接受纸币。触摸信息查询系统,则可随时查询列车时刻表、车次、票价、余票信息,并可查询出站后公交、地铁线路。
虹桥站西侧就是长途客运站,相隔一条走廊,有28个检票口。
从虹桥站换乘地铁,步行10分钟,就可到达地铁站,乘地铁2号线可直达人民广场,需40分钟左右。地铁2号线主要站间运行时间:虹桥站——人民广场,约30分钟虹桥站——陆家嘴,约50分钟虹桥站——浦东机场,约1.5小时沪杭高铁从上海虹桥站出发,经松江南、金山北、嘉善南、嘉兴南、桐乡、海宁西、余杭南,在笕桥这个地方,本来要开向新杭州东站,这也是今后沪杭高铁在杭州的终点停靠站,杭州东站2013年7月1日投入使用,大部分高铁停靠杭州东站,前往杭州站的列车每小时半点发车。
松江南
松江南站位于松江城外2公里左右,和城区之间隔着一条老沪杭铁路线,站点周围2008年基本是农田。
松江南站北侧规划建一个3.4万平方米景观广场,供旅客休闲购物。松江区交通局负责人说,沪杭高铁通车后,松江将新增或延伸4条公交线路至南站,具体是新增南站到老城区的环线,25路、80路、天马线等现有公交线路延伸到松江南站。此外,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三期南延伸已经延伸到松江南站,实现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
金山北
金山北站位于上海金山区枫泾镇卫星村。明末清初,枫泾号称“江南四大名镇”之一,从上海市区出发,游枫泾古镇,路上最快也要1个半小时。沪杭高铁开通后,上海市区到枫泾仅需20分钟,出站后,有直接到古镇景区的公交车,10分钟就到。
嘉善南
嘉善南站,位于大云镇江家村。嘉善南站站长钱俊宇介绍,嘉善南站有两个站台,1号站台通往上海,2号站台通往杭州。
高铁开通后,至少有两辆公交直达高铁站,一辆发自嘉善城区,一辆发自嘉善客运站。从嘉善南站下车去西塘,打的60元左右。
整条沪杭高铁线上,嘉兴南站正好处于中间位置,是沪杭高铁线上除起终点外的最大站点,位于余新镇黎明村与余北村交界处,离市区约9公里。
嘉兴市首批开通4条通往高铁嘉兴南站的公交线路:93路(延伸)、95路、96路、97路,平均发班间隔10至15分钟。
桐乡
桐乡高铁站位于桐乡市高桥镇越丰村桐九公路附近,距桐乡市区7公里。沪杭高铁在桐乡穿过屠甸、高桥、崇福三镇。沪杭高铁通车后,到杭州只要18分钟,上海20分钟,这将结束桐乡没有铁路的历史。
高桥镇地处桐乡市南部,在唐朝及以前曾是繁荣的江南市镇,素有“小长安”之称。沪杭高铁开通后,桐乡将依托高铁全面打造以现代服务、高新技术为主的高桥新区。
海宁西
海宁西站,位于海宁市许村镇报国村。海宁西站的灰瓦、白墙、月亮门等元素,体现江南民居特色,造型起伏动感,象征海宁的钱江潮。
根据规划,高铁站门口的南北走向站前大道,将往北连接硖许(硖石-许村)公路。公共交通方面,海宁市开通长安——高铁海宁西站、盐仓——高铁海宁西站两路班车。
余杭
位于临平东南方,南苑街道联胜社区,迎宾路西侧。车站特色是,打造一个“高铁+地铁+物业”的综合体。高铁余杭南站进站口、候车室在一层,站台位于二层南北两侧,一层与二层地面高度差约17米。
在高铁余杭站下方,杭州地铁1号线穿越而过,并设“余杭高铁站”。高铁站东侧出站口,与地铁站距离仅几十米,两者之间能“零换乘”——地铁已经开通,乘客从地铁站出来,沿通道走约50米,再上自动扶梯,就能直达高铁站候车厅。
从余杭站出发,坐地铁,到武林广场28分钟,乘高铁,到上海虹桥30分钟。
杭州东
车站位于杭州市江干区,新风路上,车站于2013年月7月1日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超过34万平方米。站内汇集高铁、普铁、专线、地铁、磁浮、公交、水运等多种交通方式和配套服务设施于一体并可实现立体无缝交通换乘,是亚洲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
轨道交通:火车东站站 地铁1,4号线反向同台换乘
公路交通:区域内共设2个公交枢纽站、3个公交首末站、1个旅游集散中心和1个中短途公路客运站。
水上交通:京杭运河两侧设置3处水上巴士码头。
运行车速
最快38分钟可到达杭州
进入9月后,沪杭高铁已开始进行列车上线调试。第一天调试时速已达332公里,动车调试的速度还会逐渐增加,最高测试时速可达350公里及以上。2010年初步计划在9月中旬开始乘务员搭乘试跑,10月下旬左右全线投入运营。
最高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从上海虹桥站出发,最快只要38分钟就能到达杭州东站,比现在沪杭之间最快的动车组要快40分钟。
沪宁高铁开通后,上海与南京之间最快只需要73分钟;而沪杭高铁使上海、杭州的旅行时间压缩到38分钟。沪宁杭的时空距离将进一步拉近,“长三角高铁时代”的脚步将迈得更为坚实。
2010年9月28日沪杭高铁试运行,当天中午11时40分,沪杭高铁(上海虹桥-杭州东)运行最高时速达到416.6公里,继续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的最高时速。
建设意义
沪杭高铁的建成运营,在两地间形成了一条更加快捷的铁路运输通道,从根本上缓解了沪杭交通走廊运输紧张状况,不仅为两地的经济交流、人员往来和促进优势互补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而且在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活跃、交流最频繁的长三角地区构建了一个现代化的快速客运网,实现各主要城市的“同城效应”,加快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快速流动,推动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
沪杭高铁与京沪高速铁路、沪汉蓉铁路通道、杭长高速铁路和沿海高速铁路紧密衔接,并与杭甬、沪宁、宁杭等铁路一起,组成覆盖长三角地区并向其他区域辐射的快速客运网,不仅对上海、浙江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辐射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沪杭高铁分别将延伸至广州南站和昆明。与中国第三大城市联系。
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
在沪杭高速铁路跨沪杭高速公路160米大跨连续梁施工中,铁路部门坚持科技创新,采用转体施工方式,创造了拱桥跨度、自重和软土地基建桥三个世界第一,不仅减少了对高速公路车辆通行 的干扰,降低了安全风险,而且大大缩短了 施工工期,比同类跨度 桥梁约节省了6个月以上的时间,实现了我国乃至世界高速铁路施工技术的突破,为我国铁路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2008年5月17日上午,主跨160米、单边转体1.68万吨的沪杭高铁跨沪杭高速公路自锚上承式混凝土转体拱桥成功合拢,标志着沪杭客运专线建设和我国高速铁路施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一辈子从事桥梁工作、曾设计并指导35座公路转体拱桥建设的我国桥梁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程懋芳激动地说,“高速铁路自锚上承式钢筋混凝土拱桥跨度160米,为世界第一;世界上第一座在软土地基上建造的160米自锚上承式钢筋混凝土拱桥;单边转体自重达16800吨,为世界同类转体桥梁之最。这令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
沪杭高铁自锚上承式混凝土转体拱桥位于浙江嘉善惠民镇镜内,横跨日通行4万多辆汽车的沪杭高速公路。自2009年4月开工以来,上海铁路局、沪杭高铁公司与施工单位中铁十二局一起,坚持“专家治理”,先后6次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聚集现场,科学论证施工方案,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沪杭高速公路正常通行的影响。面对十几项世界级施工技术难题,工程技术人员大胆攻关,创造了软土地基大跨度大吨位半幅拱圈支架施工控制技术、拱座与支架基础施工控制技术、大跨度组织施工与快速施工控制技术等自主创新技术,掌握了软土地基140米深超长超深钻孔桩设计与施工控制技术、软土地基钢壁沉井下沉设计与施工控制技术、长大系杆设计与施工控制技术、多次体系转换设计与施工控制技术、16800吨单边转体设计与施工控制技术等施工关键。
负责设计的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副总工程师薛照钧高兴地对记者说:“四项自主创新技术,五大施工关键技术,沪杭高铁转体拱桥建设实现了我国乃至世界高速铁路施工技术的突破,为我国铁路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更多关于建筑行业独家信息,敬请实时关注建筑网微信号。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上海长江隧道介绍?

上海长江隧桥工程,采用“南隧北桥”方案,包括上海长江大桥和长江隧道工程两部分。其中,以隧道方式穿越长江南港水域,长约8.9公里;以桥梁方式跨越长江北港水域,长约10.3公里。
工程简介
上海长江隧桥(崇明越江通道)
工程位于上海东北部长江口南港、北港水域,是我国长江口一项特大型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也是上海至成都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的建成将改善上海市交通系统结构和布局,加速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更好地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提升上海在全国经济中的综合竞争力。工程起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五好沟,据新闻报道经长兴岛到达崇明县的陈家镇,全长25.5公里。工程采用“西隧东桥”方案,即以隧道形式穿越长江口南港水域,长约8.95公里;以桥梁形式跨越长江口北港水域,长约16.65公里。工程按高速公路标准,双向六车道,设计荷载公路I级,设计车速80-100公里/小时。
上海长江隧道隧道盾构直径也要大过上海已建和在建的任何一条盾构法隧道,并超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盾构法隧道———荷兰GloeneHart隧道,达到15.0米,从而问鼎世界之最。隧道建成后,其路面将在长江水面40米以下的深处。江面上波浪滔滔,江底下车轮滚滚,这是怎样一幅壮观的场面。
上海长江隧桥工程是连接上海市区和崇明的高速公路通道,也是国家重点公路建设规划中上海至西安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隧桥建成后将从根本上改变崇明岛交通不便的状况,同时对增强上海的辐射能力,促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介绍
上海长江隧道自开工起,就因其“长、大、深”的特点,吸引着业界同行的目光。长——盾构一次性掘进距离长达7.5公里,世界上绝无仅有;大——两台超大盾构直径达15.43米,堪称世界之最;深——江底高水压施工,最深处覆土达55米。而今,5年不到,所有世界性难题都已迎刃而解。破难题、创速度、化风险的力量来自自主创新。在国家863计划和上海市科委“登山计划”支持下,上海长江隧道向隧道工程领域的若干前沿课题发起挑战,共申请28项专利和8项软件著作权,编制14项施工指南和工法。眼下,这些勇气与智慧的结晶陆续在上海长江西路隧道、军工路隧道和杭州钱江隧道等大型越江工程中生根开花。
内部介绍
隧道起于浦东新区五号沟,穿越南港水域在长兴岛西南方登陆,全长8.95公里,其中穿越水域部分达7.5公里。隧道整体断面设计为上下的双管隧道,两单管间净距约为16 米,沿其纵向每隔800米左右设一条横向人行联络通道。单管外径为Φ1500厘米,内径为1370厘米,内设三条(3×3.75米)车道,双向即六车道,设计车速为80公里/小时。隧道在浦东侧及长兴岛侧均设有敞开断矩形暗埋段及22×48米深约25米的工作井。两台直径为Φ1543厘米泥水加气平衡盾构,从浦东侧工作井由南向北一次掘进至长兴岛侧工作井实现隧道贯通。隧道工程共用混凝土819100立方米,使用钢筋152214吨。
工程简介
位于上海市东北部的上海长江隧道,连接上海市陆域和长兴岛,是长江隧桥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隧道股份现场项目部负责人告诉记者,长约8.9公里的隧道,是上海隧道建设上的最大挑战。由于穿越整个长江南港水域,经过科学长期论证,并以国家“863”课题《超大特长越江盾构隧道关键技术研究》为主导,推进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使两台超大盾构一次性掘进距离长达7.5公里没有停顿,最深的埋设深度将达到55米,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根据设计,整条隧道用于人员安全转移和工作联系的江中联络通道,在长达7.5公里的隧道中,每隔800米左右设置一条连接通道,总共有8条,目前已经完成了3条,使相距15米的两条隧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目前,长江隧道依旧采取盾构一边推进,一边开挖连接通道的新技术,确保下行线隧道也将于年底前贯通,为2009年上海长江隧桥工程大桥段隧道段的全面通车打下坚实基础。
长江隧道以及整个长江隧桥工程于2009年10月31日通车。
工程技术
精准
一次“走”完7.5公里误差小于2.7厘米
很难想象,在水文、地质条件异常复杂的长江底,五层楼高的“巨无霸”盾构机承受着巨大水压,竟然一次“走”完了7.5公里。更难以置信的是,贯通后的整条隧道高程误差不超过2厘米,水平误差小于2.7厘米。如此精准的水下穿越是如何做到的?
科研人员事先在两台盾构机上安装了大量传感器,施工时,边“走”边看边校正。在三维轴线控制系统的严密“督战”下,“巨无霸”的行走路线几近笔直。国家863项目“超大特长越江盾构隧道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李永盛教授告诉记者,此前,国内盾构一次掘进距离一般约为2公里。长江隧道7.5公里盾构究竟是“一路不停站”还是“中途歇一脚”,也曾几经论证。考虑到此次施工暴露面大,且土层极度不稳定,越停可能沉降越大、阻力越大,最终决定一气呵成。
直径达15米的江底“巨龙”堪称庞然大物,可预制、拼装“龙身”的工序却比绣花还精细。据介绍,整条隧道由4000多环2米宽的混凝土环组成,每环隧道则由10块楔形管片拼装而成。为保证每一环都能拼成一个完美正圆,10块管片的大小、形状均不完全一样,宽度控制在1.98米到2.02米之间,制作误差必须小于0.5毫米。
精心
“三层楼”和“五间房”让汽车和地铁并驾齐驱上海长江隧桥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千伟向记者展示了一幅隧道剖面图,13.7米内径的圆形隧道被巧妙分隔为“三层楼”(三层结构)和“五间房”(五个不同的功能区域):上层,是用于火灾排烟的通风道;中间层,三条5.2米高的汽车道宽敞而明亮;下层,被一切为三,中间为规划中的地铁19号线预留出轨道空间,左侧是疏散通道,右侧为电缆通道。
如此精心设计的结构,被业界评价为“最有效的空间利用形式”,省去了另行开掘轨交隧道的资源,节约施工费用约10亿元。
隧道施工过程中,类似的“斤斤计较”随处可见。比如,两台泥水平衡盾构机每向前挪一步,都需消耗一定量的支护泥水,而同时盾头处的刀盘又会掘出大量成分复杂的江心底泥。能否将前一米挖出的厚浆“稀释”成后一米推进用的薄浆?施工人员围着烂泥堆冥思苦想。终于,课题组开发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环保型泥水处理系统,成功解决了粘土地层超细颗粒分离难题,使盾构泥水回收率超过80%。
安全
“8横26纵”逃生系统科学引导疏散
看似不够用的隧道空间,却为应对突发事件预留了足够多的逃生空间。在上行与下行两条隧道之间,每隔830米就留有一条长15米、宽1.8米的横向逃生通道,全程共有8条;而在每条隧道的公路层与轨交层之间,每隔260米设有一条疏散楼梯,全程共有26条,所有逃生口都画有醒目的“括号”。
如此“8横26纵”的立体逃生系统,在现有隧道布局中实为罕见。一旦隧道内有事故发生,50米一处的智能疏散标识会通过箭头自动告诉驾驶员和乘客,向左还是向右跑,能最快到达逃生口。万一发生火灾,着火点前后的3个排烟点会自动打开,迅速把烟雾吸入,尽可能减小乘客中毒、窒息的危险。
兼顾安全和舒适,全长8.95公里的隧道设计处处以人为本。在进出隧道的几秒钟内,驾驶员总会因光线的忽暗忽亮而感觉不适,此时几盏光线接近太阳光的高压钠灯可减轻类似的“黑洞”和“白洞”效应;隧道内,LED光源的亮度可根据外部光线变化而适当调节;为缓解视觉疲劳,隧道的腰线颜色被一分为二:前半蓝色,后半绿色——据测算,种种人性化设计可使长江隧道的交通事故发生率降低20%—30%。
更多关于建筑行业独家信息,敬请实时关注建筑网微信号。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