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税退税办理手续有哪些
现在买房只要满足条件就能退契税的,不过契税退还要符合契税符合第一套房优惠政策的规定,但契税缴纳率不优惠,且已取得税务机关出具的完税证明。契税可向房产所在地的税务机关申请退还多缴的契税。1、纳税人递交退税申请,领取并填写《契税退税申请审批表》,同时按照税务机关要求提供退税相关资料;
2、征收机关受理并审核。审核内容为:表格填写是否符合要求,退税理由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相关资料是否齐全、有效;
3、征收机关审核完毕后,符合退税规定的,签署意见并打印契税退税单,经纳税人和征收机关签字盖章后办理退税;
4、需要国库退税的,征收机关填开《税收收入退还书》,加盖税收会计部门公章和征收机关法人代表章,送国库办理退税手续。
退契税的条件有哪些1、实测面积和预售面积误差导致多交契税的情况可以退契税。在办理房产证时,会核对房屋的面积,若是实测面积和预售面积有一定的误差,导致房款发生变化,并且使纳税人多缴税款的,凭房屋产权证原件及开发商退款证明可在税务窗口申请退契税;
2、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办理期房退房手续应退还已征契税的情况。国税函(2002)622号文:对交易双方已签订房屋买卖合同,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未能完成交易的,如购房者已按规定缴纳契税,在办理期房退房手续后,对其已缴纳契税应予以退还;
3、重交契税的情况可以退契税,房屋买卖权属转移,如同一户主同一房号交纳两次契税(包括房改房、商品房、二手房)重交契税的可以去税务局申请退契税;
4、符合优惠税率购房时未享受的情况可以退契税。对个人购买家庭唯一住房和个人购买家庭第二套改善性住房的人群,部分地区有一定的契税补贴政策,购房时适用契税税率错误多交或未享受优惠税率的,经税务窗口工作人员验证通过的可申请退契税;
5、交完契税不能变更产权的情况可以退契税。纳税人在办理产权变更前到契税所交纳契税,后到房管部门办理产权变更手续时,未经批准并明确规定不能办理产权变更的情况可申请办理退契税。
契税怎么申请退税
契税是指不动产(土地、房屋)产权发生转移变动时,就当事人所订契约按产价的一定比例向新业主(产权承受人)征收的一次性税收。
退税流程如下:
1、纳税人持退税要件到地税局窗口申请退税。
2、窗口开具税收收入退还书并加盖退库印鉴。
3、到市地税局契税分局查询当时纳税的缴款书(该缴款书需要提交复印件给人民银行)。
4、到市地税局办公室加盖公章。
5、到退税所涉区级财政局国库科审批并加盖退库印鉴。
6、到市财政局国库科审批并加盖退库印鉴。
7、到人民银行国库科审批。
8、人民银行审批通过。通知地税局窗口,其后由地税局窗口专人电话通知退税申请人查询税款是否到账。
一、办理退税的流程如下:
1、由纳税人携带有关证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领取登记表;
2、按登记表及有关要求填写,加盖企业公章和有关人员印章后申报;
3、税务机关经审核无误后,即受理登记;
4、批准后,核发给企业退税登记。
企业经营状况发生变化或某些退税政策发生变动时,应根据实际需要变更或注销退税登记。
二、个税退税的条件如下:
1、上一年度综合所得年收入额不足6万元,但平时预缴过个人所得税的。
2、上一年度有符合享受条件的专项附加扣除,但预缴税款时没有申报扣除的。
3、因年中就业、退职或者部分月份没有收入等原因,减除费用6万元、“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子女教育等专项附加扣除、企业(职业)年金以及商业健康保险、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等扣除不充分的。
4、没有任职受雇单位,仅取得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需要通过年度汇算办理各种税前扣除的。
5、纳税人取得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年度中间适用的预扣率高于全年综合所得年适用税率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凡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均适用本法。
第三条 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
第四条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
契税怎么申请退税
房产契税怎么申请退税
文章摘要:一般来说,买房是需要缴纳契税的,难免会存在需要退税的情况。申请退税的话,首先需要准备好相关材料。
按照现行契税政策,退税受理如下:
1、受理、审核。征收机关确认报送资料齐全后,应当场受理退税申请,并审核纳税人填写的表格是否符合要求。
2、批准。经查实,对情况属实的,经办人形成退税意见,报分管处长、处长及分管局长审批后开具退税凭证。同时,转国库处后在10个工作日内办理完结退税手续。不符合退税条件的,征收机关应及时做出明确答复和解释。
3、对退还部分税款的,纳税人持已批准的契税退税申请审并开具完税证后,经办人再开具退税凭证,办理退税手续。
4、归档。经办人将退税凭证(第五联)、《契税退税(款)申请审核表》(第一联)等退税资料装订好,每半年交档案管理人员归档。
契税退税的情形
1、多缴税款退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十一条,纳税人超过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发现后应当立即退还;纳税人自结算缴纳税款之日起三年内发现的,可以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多缴的税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税务机关及时查实后应当立即退还;涉及从国库中退库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国库管理的规定退还。
2、退房退税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购房人办理退房有关契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32号)规定:对已缴纳契税的购房单位和个人,在未办理房屋权属变更登记前退房的,退还已纳契税;在办理房屋权属变更登记后退房的,不予退还已纳契税。
3、无效产权转移退税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无效产权转移征收契税的批复》(国税函〔2008〕438号)规定:对经法院判决的无效产权转移行为不征收契税。法院判决撤销房屋所有权证后,已纳契税款应予退还。
房产契税怎么申请退税
1、持退税要件到市行政服务中心二楼地税局窗口申请退税
2、窗口开具税收收入退还书并加盖退库印鉴
3、到市地税局契税分局查询当时纳税的缴款书(该缴款书需要提交复印件给人民银行)
4、到市地税局办公室加盖公章
5、到退税所涉区级财政局国库科审批并加盖退库印鉴
6、到市财政局国库空岩顷科审批并加盖退库印鉴
7、到人民银行国库科审批
8、人民银行审批通过,通知地税局窗口,其后由地税局窗口专人电话通知退税申请人查询税款是否到账。
一、法律上规定两种情况能退契税
1、“纳税人已按预售面积、预售房款缴纳契税,但办理房产证时,发现实测面积与预售面积有误差,导致房款发生变化,致使纳税人多缴税款的,可以申请退税。”杜洋介绍,这种情况依据的是《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一条:纳税人超过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税务机关发现后应当立即退还;纳税人自缴纳税款之日起三年内发现的,可以向税务机关要求退还多缴纳的税款。
2、“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房屋交易不成立,买卖双方撤销原房屋销售合同,并签订有退房协议,在办理房产证之前可以申请退还已缴纳契税。”杜洋介绍,此种情况依据的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关于购斗陆房人办理退房有关契税问题的通知》:对已缴纳契税的购房单位和个人,在未办理房屋权属变更登记前退房的,退还已缴纳契税;在办理房屋权属变更登记后退房的,不予退还已缴纳契税。
从上述规定来看,只有这两情况下可以退契税,并不是在契税房产新政策上基础上可以退契税,我们不要把两个混为一谈。
契税怎么退
一、契税怎么退
购买者可以到开发商或者是房管局退契税,契税退税办理需提供基本资料:户口本复印件(农村户口需更新)、如是农转城居民,需农转城确认书原件、身份证复印件、婚姻证明、家庭无房证明原件(买方)、契税缴款证明原件及复印件、个人开户银行资料、购房合同复印件等。
二、什么样情况下能退契税
1、第一种可能,开发商尚未取得以上两证。
按照合同第十一条约定:该房屋符合交付条件后,甲方(开发商)应于本合同第十条约定的期限(2006年6月30日)前15日书面通知乙方(业主)办理交付该房屋的手续。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只有在小区满足交付条件后,开发商寄发的《入住通知时》才符合法律效力,而开发商现在尚未取得《建筑使用证》、《竣工验收备案表》这两证,因此,该房屋尚未符合交付条件,开发商违约的事实是铁板钉钉,当开发商取得此两证后必须将违约责任承担掉才能进入房屋正式交付程序,在此之前,开发商还需要向业主寄发《延期交付通知书》。所以业主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谨慎收房,以此向开发商施压,让开发商承担延期交付的责任,同时再不断收集整个小区内外与合同、规划、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相违背的地方,后一并要求开发商给与整改及赔付。
2、第二种可能,开发商已经取得以上两证,故意对外谎称未获得此两证。
如果第二种情况属实,那么对业主来说就极为不利,他们以此为由,拒绝让业主办理房屋交付手续,待到《入住通知书》上约定的日期之后15日,便宣布业主为在15日内前来办理房屋交付手续,属于默认收房。因此,业主们仍然需要以挂号信或EMS的方式向开发商寄发《暂缓交房通知书》,对于《暂缓交房通知书》,论坛上已经有更详细的版本,业主们可以下载后自行修改、添加,把自己房屋内外的问题都写进去,如果业主们雇请了验房师,可以把《验房报告》一并寄发给开发商,后要注意的一点:寄发给开发商的资料,建议一式两份,自己留好一份,同时保留好挂号信或EMS的底单,将来可以有据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