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只能取出自己交的部分吗

提取公积金是不分自己缴纳的部分和单位交纳缴纳的部分的,无论是公司缴纳部分和个人缴纳部分,都归职工个人所有,只要是公积金账户里的资金,职工都可以按照规定自由提取。
1、购房提取
公积金不只是可以申请银行贷款购买房屋的,公积金还可以提取出来补贴购房房款,这一点可能有一些购房者不清楚,虽然公积金贷款利息相比一般的商业购房贷款要低得多,但如果购房者不满足公积金贷款条件的话,就可以考虑将公积金提取出来。购房者可以考虑以买房的名义将公积金提取出来,取公积金贷款账户的金额来作为购房的首付款,也可以提取公积金来偿还本息。
2、支付租金
就算是不买房子的朋友也可以将公积金提取出来的,比如说现目前还是处于租房子住的朋友就可以将公积金提取出来支付租金,随着房价的上涨,房租也跟着上涨了不少,如果想要租一个环境比较好的房子,租金其实也不便宜,并且现在交房租都是一个季度或者是半年一年的交,一次性要交那么多钱,压力还是蛮大的,如果租客当时正好没那么多钱,则可以考虑将公积金提取出来周转一下。
3、翻修住房提取
如果对旧房子有感觉的,购房者就可以考虑将公积金提取出来翻修住房,修建一栋房子的成本虽然比在城市中买房子要少一些,但需要的钱还是挺多的,其实住房公积金也可以在房屋修建的时候提取使用,不清楚的朋友也可以跟当地的公积金管理中心咨询一下,大多数的城市都是支持的。
拓展资料:重大疾病提取
重大疾病的医疗费用可不少,如果家里面有人患有重大疾病的话,那么在医疗费用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购房者可以考虑提取公积金用来支付。现在在全国大部分城市,如果缴纳住房公积金的职工或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或重大手术住院治疗的,按照相关规定,也是可以提取公积金支付医疗费用的。
法律依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一)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二)离休、退休的;(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四)出境定居的;(五)偿还购房贷款本息的;(六)房租超出家庭工资收入的规定比例的。

辞工后住房公积金能不能提取出来?出果能提,是只提个人交纳的部分还是公司交的也可以一起提取?

职工离职后可以办理公积金提取,而且是可以全额提取,包括个人和公司缴纳的部分。

离职跳槽后,根据情况不同,公积金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具体来说有两种,离职后还在当地工作,离职后去外地工作。

单纯因为离职,城镇户口不能提取公积金,农业户口可提取住房公积金,并办理销户。

若离职后仍在当地工作,公积金转移

市管转市管:原单位公积金账户会与新单位合并。

市管转国管:个人提供银行查询单(公积金卡所在银行),提交给原单位,由原单位办理转移手续。

国管转国管:原单位公积金账户会与新单位合并。

国管转市管:国管单位离职后国管公积金分为两种封存状态(单位内部封存、国管集中封存)。

注:单位内部封存:将市管开具的《转移职工开户证明》交到原国管单位,由原单位去经办银行办理资金的转移。

国管集中封存:将市管开具的《转移职工开户证明》和身份证号原件及复印件交到现公司指定银行,办理资金的转移。

离职后去其他城市,住房公积金处理

1、如果外地的工作单位为您建立了住房公积金账户,则可以将在当地公积金账户内的全部月转移到外地住房公积金账户内。

职工应将相关材料提供给原单位,通过原单位的住房公积金经办人到开户管理部办理申请。

异地转移公积金所需材料:调入单位接收证明、在调入地建立住房公积金的证明、转入银行卡号、开户行名称及职工本人身份证复印件。

2、可销户提取余额

(1)离职、退休的;

(2)农业户籍职工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

(3)到国外、港、澳、台地区定居的;

(4)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或重度残疾并与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

(5)领取失业保险金的;

(6)被判处刑罚、户口迁出所在市、非所在市户口职工与所在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

(7)住房公积金账户转入集中封存户满2年或与原单位终止劳动关系满2年的;

(8)到所在市行政区域外工作并在当地建立和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可销户提取全部公积金余。

扩展资料:

提取住房公积金需要以下资料:

1.离职证明(由原单位出具)

2.公积金提取申请表(盖原单位公章)

3.本人身份证

提取公积金于是否辞职无关,只有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才可以提取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

1、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

2、离休、退休的;

3、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

4、出境定居的;

5、偿还购房贷款本息的。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离职后住房公积金该怎么办?

住房公积金公司交的那部分可以取吗

一、住房公积金公司交的那部分可以取吗
1、住房公积金公司交的那部分是可以取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职工提取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的,所在单位应当予以核实,并出具提取证明。职工应当持提取证明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日内作出准予提取或者不准提取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准予提取的,由受委托银行办理支付手续。
2、法律依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十六条
职工住房公积金的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乘以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的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乘以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第十八条
职工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均不得低于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5%;有条件的城市,可以适当提高缴存比例。具体缴存比例由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拟订,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二、住房公积金贷款申请条件是什么
1、城镇职工个人与所在单位必须连续缴纳住房公积金满一年;
2、借款人购买商品房的,必须有不少于总房价30%以上的自筹资金作为房屋首付款;
3、借款人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信用良好、有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4、夫妻双方都正常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只允许一方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
5、一个家庭同一时间只能申请一次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一处住房;
6、贷款人须有本省城镇常住户口或有效居留身份;
7、同意用所购住房做抵押。

公积金公司交的部分可以取出来吗

【法律分析】:公司缴纳的那一部分也在个人公积金账户,是可以提取的。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住房公积金提取:

1、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

2、偿还自住住房贷款本息的;

3、购买政策性住房的;

4、支付房租的;

5、生活困难,正在领取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的;

6、遇到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生活严重困难的;

7、离休、退休的;

8、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

9、出境定居的等等情况。

【法律依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 职工提取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的,所在单位应当予以核实,并出具提取证明。职工应当持提取证明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日内作出准予提取或者不准提取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准予提取的,由受委托银行办理支付手续。


温馨提示
以上回答,仅为当前信息结合本人对法律的理解做出,请您谨慎进行参考!
如果您对该问题仍有疑问,建议您整理相关信息,同专业人士进行详细沟通。

公积金公司交的部分可以取出来吗

公司的公积金能取出来的,具体的提取流程是:

1、单位对职工个人提供的相关提取证明材料及复印件进行核实,符合条件的由单位经办人填制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统一印制的《住房公积金提取申请书》、《住房公积金提取清册》,并持相关证明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向开户管理部提出申请。

2、管理部人员对其提取材料、额度、次数、个人账户信息等内容进行审核。对于符合提取条件的,办理提取手续;对于审核不准予提取的,告知不准予提取的原因;对于特殊情况不能及时答复的,应请示管理部主任及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相关部门,并在三日内给予单位明确答复。

3、对于符合部分提取条件的,管理部人员应依据提取材料在系统中录入相关信息,为首次提取的职工个人建立《住房公积金提取记录单》,并在购房发票(或购房收据、首付款发票、房租发票、完税凭证、购买材料的发票)上加盖“已办理住房公积金提取”字样的印章。

4、管理部人员录入《住房公积金提取清册》并确认个人储蓄账户。

5、提取确认后,管理部人员打印《住房公积金提取申请书》一份、《住房公积金提取清册》一式两份,销户提取的,还需打印《个人住房公积金销户结息单》。

6、管理部人员在单位填制的《住房公积金提取申请书》上盖章,第一联与机制《住房公积金提取清册》、《个人住房公积金销户结息单》一同退单位经办人,第二联与机制《住房公积金提取申请书》、单位填制的《住房公积金提取清册》、机制《住房公积金提取清册》一同留存。

7、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会计处接收管理部上报的住房公积金提取数据,按银行分类汇总,核对无误后,办理资金的划拨,提取款项在3个工作日内划入指定的个人银行储蓄账户。

【法律依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

(一)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

(二)离休、退休的;

(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

(四)出境定居的;

(五)偿还购房贷款本息的;

(六)房租超出家庭工资收入的规定比例的。

依照前款第(二)、(三)、(四)项规定,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的,应当同时注销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

职工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的,职工的继承人、受遗赠人可以提取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无继承人也无受遗赠人的,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存储余额纳入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


温馨提示
以上回答,仅为当前信息结合本人对法律的理解做出,请您谨慎进行参考!
如果您对该问题仍有疑问,建议您整理相关信息,同专业人士进行详细沟通。